2011年1月26日,国资委党委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共国资委委员会文件国资党委纪检[2011]11号)。《意见》提出了央企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五年实施步骤、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要方法和途径、保障措施等,不仅为央企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也提出了工作要求。
多年来早已能够熟练应对来自上级的各种政治任务的央企即将开展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廉洁文化”大建设工作,纪检部门、党群部门开始部署工作,成立项目组、聘请外脑、集中写手……随之而来的口号、手册、活动纷纷扬扬,忙碌过后,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厂子还是那个厂子,脑力激荡带来的短暂亢奋瞬间消失殆尽,一切恢复平静,只不过桌子上多了几本册子。
自从企业文化被当作一个时髦的词广泛应用之后,企业似乎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玩法,文化战略、子文化建设、亚文化管理……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随着杜邦“安全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推广,服务文化、营销文化、风险文化等等子文化体系纷纷推出,如今“廉洁文化”又作为央企的重要工作被摆在桌面上,人们不禁感叹:央企真是无一日不文化呀!
然而人们也在怀疑,“廉洁文化”是真的要以文化作为统领吗?还是愈演愈烈的文化秀的升级版?
其实,国企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并非应时应景的行为,国企的廉洁文化建设早已形成传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每个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工作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大量的工作做完之后,大家发现大部分工作依然是缺乏系统的、没有触及到核心的表面行为,大家依然按照过去的行为做事,占点公家的小便宜依然被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
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文化管理的目的?怎样才能发生质的转变呢?其实,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的工作,廉洁文化建设就可以实现较大的突破。
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共抓
企业中并存着显性与隐性两种文化,显性文化就是企业文化手册中所明确的、领导在重要会议上所强调的、工作环境中所张贴的可以用文字清晰阐述的文化;隐性文化则是员工一系列行为的深层次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中的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入工作报告或是贴上墙的,可以被称为企业的“潜规则”。抓了企业的“显规则”,而没有抓“潜规则”,文化管理工作只能算是做了个表面文章。
在企业廉洁文化工作中,针对的往往是“潜规则”,如单位发了车补却还开着公家的车办事、用单位的打印机打私人文件、下班后同事聚会用公款吃喝等。企业的廉洁工作重点集中在案件防控,却忽略了“贪小便宜”的行为。
廉洁文化工作首先要梳理清楚企业在廉洁行为中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特别是要针对“潜规则”进行改变,使廉洁文化工作从表面深入到本质。
二、梳理“不廉洁”行为,前移控制关口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利用工作之便做些私事是人之常情,只有企业清晰了规则,明确了哪些行为属于“不廉洁”行为,特别是从一两件小事入手,真抓实管,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对于“不廉洁”行为的梳理,应该从最常见的小事做起,如利用单位车辆办私事、利用单位打印机打印私人文件等,把“顺理成章”变成“道德谴责”。
明确了哪些属于“不廉洁”行为之后,还要查找管控的根源,把关口前移,即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带来的这种行为,将控制关口落在源头。
三、廉洁工作控制点梳理
要树立“廉洁工作是每个人的事”的观念,让全员参与到廉洁工作中来,辅导并组织每个人结合本岗位工作性质梳理廉洁控制点,一方面让员工意识到廉洁工作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建立起全员全方位立体化的廉洁防控网络,是廉洁管理可量化。
四、各层级廉洁文化能力对标
明确各层级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高层领导是是文化宣贯督导的号角,中层管理者是文化贯彻推动的关键,基层员工是是文化深植落实的主体。
首先要建立管理者廉洁文化管理能力架构,设定关键能力指标,对管理者能力进行考察,并进行相应提升,通过管理层逐级向下进行廉洁文化的深植和管理,实现多层次的文化渗透。
廉洁文化建设不应是走过场,而应是企业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长期工作,只有建立起系统的廉洁文化管理体系,才能长期开展下去。(作者:同心动力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