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下旬以来,中东局势风云突变,利比亚硝烟四起,中国在利人员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实施了从利比亚的撤离计划。在撤离行动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承担起利比亚东部地区各中资公司人员的撤离总协调组织工作,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克服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外界形势不明、当地政府瘫痪的困难,在与时间、与局势赛跑的十天十夜中,成功组织安排撤离13927(其中其他中资公司3700人)人,为打赢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这场撤离硬仗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不了解中建的人都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一个企业来担负如此重大的责任?其实,中建在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就一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跟随国家政治经济脉搏的跳动,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求,传承建筑行业文化精髓,引领中国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的建筑行业文化发展历史可以依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大的时期,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一时期,又可以根据竞争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分成两个阶段。由此可以简单地认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建国后的发展初期,改革开放后的成长时期,以及为适应新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的转型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建筑行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中建文化在其中极具代表性,很好地诠释了这些文化特征的内涵,成为行业文化的典范。中建的企业文化顺应了行业文化建设的需求,深深地扎根于建筑行业文化的土壤当中,与行业文化相互渗透;同时,中建文化又以自身的个性与活力引领了行业文化的突破与发展,进而升华成为行业文化共性。
发展初期:中建以铁军精神诠释了新中国建筑行业“服从大局、 坚决执行”的文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筑企业从分散到集中,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并迅速发展,配合国家有计划、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前后,国家相关部委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队伍为基础实施转制,组建了诸多基建工程队伍(中建各工程局前身)。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各支基建队伍用建筑人的爱国热情闯出了一条组织规模工业建设的路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和机械工业基础的奠定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的光荣称号。使得建筑行业铮铮铁骨的形象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铁军精神”埋下的金色种子也已经枝繁叶茂地在建筑行业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建筑行业特有的“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建筑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奋斗不息。
在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中,诚信关系到国计民生,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人无信则不立,市无信则不兴,商无信则无誉。对建筑企业而言,诚信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最强势的品牌支撑。中建人诚恳待人、踏实做事、真挚服务,以坚定不移的信念、不负所托地履约、多方协作的信任、千金不换的信用,通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打出了一块“一诺千金、有诺必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金字招牌。用震不垮的中国建筑,憾不动的铁军精神让中建人的至诚至信成为建筑行业诚信意识的标杆。
成长时期:中建的“绩效文化”成为建筑行业中的文化典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建筑业也走上了“治理整顿、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健康发展之路。1982年,国家建筑工程总局进行改革,以其下属设计施工单位和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小中建)合并组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初期所形成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逐渐形成,但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中建以贯彻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投入市场竞争,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在经营思想和管理体制上迅速转变,为建筑企业深化改革做好了铺垫,做出了表率。
建筑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安全事故多发的领域之一,因此,安全意识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我国《建筑法》颁布以来,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被真正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开始实现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过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这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消除了大量的安全生产隐患,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中建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构建安全生产物质环境,强化安全生产行为,形成了着重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持续改进、重在落实”的安全意识核心。
与安全意识紧密相连的是质量意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直是指导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中建以此为基,以客户满意为标准,开创项目法、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贯彻ISO9000标准和QC攻关活动,注重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总结提炼出“质量重于泰山”的质量理念,并不断升华,形成如今的“品质重于泰山”的品质发展理念。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品质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1995年,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被列为国务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一家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内率先开展了企业转型工作。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企业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内部市场化、控制预算化、责任目标化、奖惩制度化”的原则,建立起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产权结构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由单一生产性管理模式向多种经营型管理模式转变,以固定的分配模式向灵活多元分配模式转变,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程局”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根本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这一系列举措与探索,吹响了建筑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进军的号角,为建筑企业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创了先河。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随着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环境下,中建凭借强烈的市场意识与绩效意识,坚持履约为本、品质为先的精神,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动摇,坚持“三大”市场策略不动摇,坚持“一裁短、两消灭、三集中”的集约管理思路不动摇,坚持“以业绩论英雄”的绩效文化不动摇,极大激发整个中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经过全体中建人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成为唯一一家既取得国资委A级考核结果又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这些成就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建筑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建筑行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转型时期:中建引领中国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探索
2009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复杂形势,作为公众性的上市央企,中建持续强化规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居安思危,稳中求变,提出了始终坚持“一最两跨,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坚定实施“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战略举措,形成了以“聚合实力、品质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高度包含了以人为本、诚信履约、过程精品、价值创造、市场开拓、高效执行、团队协同、开放包容等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对建筑行业历史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继承,不仅体现了所有中建人的共同信念,也为建筑行业文化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作为国内最大的建筑地产企业,中建不仅要在建筑行业中争当企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也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央企一流、行业排头”为追求,努力营造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凝聚一切积极要素、挖掘一切潜在能力、释放一切优势能量,使其成为持续推动企业科学、有效、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信心之源!
纵观历史,中建对建筑行业文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传”一“新”。“传”的是在持续传承行业的优秀传统;“新”的是与时俱进,以创新的姿态、敢为人先、能为人先的心态以及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满足各历史阶段对建筑行业的不同需求。这一“传”一“新”浓缩了中建文化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中建个性与行业共性的相互交融。放眼未来,中建的企业文化依然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推动着建筑行业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