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伟--同心动力管理咨询总监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ID:topduty)
在长达5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埃加德·沙因参与了组织心理学领域五个重要概念(强制说服、职业锚、过程咨询、组织文化以及谦逊探询)的形成与演化,是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恰到好处的帮助》是其职业生涯较晚阶段写成的著作,沙因也赋予了“帮助”,这个我们自认为最为熟悉、最简单的词汇,不一样的内涵。
1、帮助与社会关系
沙因先生认为,助人是人类最基本的相处之道,帮助行为是所有社会生活的核心部分。
身体条件并不突出的人类,能够从原始丛林里走出来,得益于我们能够使用工具,更得益于我们能够合作,能够更深层次地沟通和交流,能够结成团队、组织和社会,能够为同伴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在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帮助实际上是在社会成员中流通的最重要的货币之一,人们把提供帮助当作表达爱与关心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构建我们的社交资本,使我们以后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
家人之间的帮助,往往是被认为理所当然,或者经常不被认为是帮助关系。
少年夫妻老来伴,但要“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人认为是爱情淡了,或者是没有了金钱和美貌,而沙因先生认为,恰到好处的帮助关系,在无数个细节上、情感上、情绪上的相互扶持,才是白头偕老的关键。
2、对客户的帮助
作为咨询顾问,沙因先生对咨询师与客户之间的帮助关系体会最为深刻。
不管是作为医生、律师,还是餐厅的服务员,不管在专业深度,社会地位或者服务价格上有何差异,其本质都是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帮助关系,帮助受助者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或者不方便解决的问题。
受助者往往会关注助人者的知名度或专业技能,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大型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知名专家号总是一号难求。
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由于有太多的人需要知名医生的帮助,好不容易排队等到的主任医师,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病人往往还没有说明自己的病情,医生就匆匆开完药方,因为还有一大群患者在门外焦急的等候。
当然,有时我们也能遇见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匆忙的医生,他们原意倾听患者的心声和需求,他们看起来对病人是关心和关注的,医患之间建立了恰到好处的关系和连接,而这些医生,往往能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所以沙因先生说到,助人者所面临的陷阱,就是容易太快给出解决方案,急于针对假定的问题提供建议和指导,因此错失了解真正问题的机会。没有找对问题,就无法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当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信任时,帮助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3、组织里的帮助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能系统”。巴纳德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巴纳德认为,组织必须具备3个要素,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西蒙从决策角度定义组织:组织是指一群人彼此沟通和彼此关系的模式,包括制定及实施决策的过程。
沟通和彼此关系也正是沙因先生“帮助”理论的核心。作为组织领域的学者,沙因教授在书中对帮助关系在组织中的运用和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涉及领导力、打造高效团队以及管理组织变革。
沙因先生认为,定义领导力的一种方式就是:它是一个设定目标并帮助他人(下属)实现目标的完整的过程。领导者要想更好地和他人形成互动就必须懂得,提升组织绩效的最好方式,就是营造一个具有互助氛围的组织环境,同时,要在他人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助人能力。
沙因认为高效团队都具有一个公认的特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并乐于履行自己在其中的职责——他们确信团队对待自己是公平且合理的,他们在绩效方面的贡献越多,获得的正式和非正式奖励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相互帮助,团队因而融为一体。
对于那些总喜欢把自己当作人生导师的领导者,沙因先生说到:除非你能让他人主动求助于你,否则你改变不了任何人。那些失败的帮助案例,要么是强迫对方接受反馈,要么是泛泛而谈或先入为主,要么是关注的需求是和我自己的目标相关,而非对方的。
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客户之间,或者在组织内部,让我们记住沙因先生在《恰到好处的帮助》一书的结尾,给出的七大原则:
1.只有当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做好准备时,帮助才会有效;
2.当帮助关系的双方感到彼此平等时,帮助才能奏效;
3.当助人者扮演了恰当的帮助角色时才会产生有效的帮助;
4.你的每句话、每个举动都是一种干预,会决定帮助关系的未来发展;
5.有效的帮助始于单纯式问讯;
6.受助者才是问题的拥有者;
7.你永远都不会找到所有答案。